江阴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历程
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前后编制过五轮,是江苏省乃至全国县级市中编制总体规划最早和最多的城市之一。
1、1980版总体规划
1980年完成的江阴历史上第一轮总体规划是计划经济色彩较浓的规划,与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相符,对确定一些重大工程的选址和指导城市住宅新区建设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1985版总体规划
1985年的总体规划基本延续了第一轮规划的思路与布局结构。由于受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基础资料的限制,在内容和深度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3、1989版总体规划
1989年的第三轮总体规划完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正式颁布之前,是江苏省当时完成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内容最为完整、成果最为规范的总体规划成果。该规划提出的沿江发展、工业分区集中的思路为城市发展方向和用地布局调整指明了方向,对影响城市布局又不能确定具体走向的铁路、长江公路大桥等重大基础设施通道进行了控制预留,对长江岸线市区段进行了综合利用规划,研究和解决了过境交通穿越城区问题。该轮规划对现状不合理布局调整的力度不够,但仍为城市进一步的合理发展打下了基础。
4、1995版总体规划
1995年完成的第四轮总体规划,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时期。江阴经济开发区的设立改变了工业发展的模式,土地有偿使用为城市现状用地布局调整创造了条件,江阴长江大桥等交通设施的建设,确立了江阴作为交通枢纽的地位,建设现代化的城市成为客观要求。这次规划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将现代化的量化指标、地价分析、城市道路交通预测模型、生态绿地系统、公众参与以及作为规划文本、深化和补充的技术规定等应用到总体规划,在规划的思路和内容方面均有所创新。规划首次在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针对重点和主要问题采用专题研究的方法,从长三角发展角度跳出城市研究城市,弥补了缺乏宏观规划指导的不足。规划提出的带状组团结构、生态绿地系统的概念和综合交通体系至今仍具适应性。规划进行的交通与土地使用的相关性研究,尤其提出控制和建设以行政、体育、文化、商务为主要功能的城市新中心区的设想,不仅有助于城市交通问题的解决,而且为江阴城市长远发展留下了空间。当然,限于当时的背景和认识水平,该规划虽然跳出了就城区论城区框框,重视了沿江的发展,但对市域广大的其它地区缺少更为深入的研究。
5、2002版总体规划
2002年,第五轮总体规划开始着手编制。当时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苏锡常都市圈规划、无锡市城镇体系规划已经编制完成,总体规划第一次有了宏观区域规划的指导。本轮规划对上轮总规实施情况进行了回顾和总结,突出了重点,并通过战略规划和专题研究,解决了城市发展的战略问题。用区域统筹的观点研究城市发展,加强了江阴、张家港、靖江三市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研究,把靖江园区建设与江阴产业转移相结合,提出了跨江发展、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共建共享的思路。此外,对江阴市域城乡空间作全覆盖的整合规划,提出了“工业进园区、居住进镇区、生活进社区”的具有江阴特色的城乡统筹、集聚发展的理念,引导市域整合成“一城四区”的远景城镇空间布局。同时对乡镇工业、农村居民点集聚的具体措施和政策进行了专题研究。本次规划在编制方法、 内容和深度上再次实现历史性跨越。
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历程伴随着改革开发的历程、城市的成长历程和城市规划事业的发展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实现了由小城市到中等城市和大城市的量变到质变,规划视野也由关注城区到关注市域和区域,规划方法和手段不断创新、日臻成熟。
江阴市规划局
|